

在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与乡村“空心化”问题日渐凸显的背景下,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已成为基层治理现代化的重要议题。位于武陵山区的恩施市白果乡,平均海拔约1200米,地势复杂,村落分散。全乡近3万人口中,60岁以上老年人占比超过20%,有6000余人。面对青壮年劳动力外流带来的养老困境,白果乡逐步构建起独具特色的“蜂巢式”三级互助养老网络。这个网络以党组织为核心,构建“老年服务中心老年协会老年之家”的组织架构,形成“1+12+N”的服务网络,走出了一条具有地域特色的农村养老新路径。
白果乡养老问题的严峻性源于多方面因素。作为典型的山区农业乡镇,这里山高路远,公共服务基础薄弱。传统家庭养老功能持续弱化,而社会化养老机构又因成本高、老人“故土难离”等因素难以落地,形成了农村养老的“真空地带”。山区乡镇一些留守老人面临生活照料缺位、医疗保障不足、精神慰藉缺乏、紧急救助困难等多重困境,亟须创新养老服务体系。
面对困境,退休干部张必斗开始探索山区养老模式。在经历初期结对帮扶和集中供养等模式后,他通过深入调研,再探索新的思路和路径,将留守老人划分为三类:逐渐失能需要照顾的高龄老人、身体健康乐于奉献的低龄老人、有能力且希望实现价值的退休干部教师群体。
这一划分揭示了老年人群体内部的互补性,创新性地将老年人从单纯的受助对象转变为养老服务的重要资源,通过激发老年人自身潜能,实现群体内部的资源循环和价值再生,为构建互助养老模式奠定了基础。
在理念创新的基础上,白果乡逐步建立起层级清晰、功能互补的三级互助养老组织体系。2012年,在两河口村成立首个老年协会,2013年将其升级为乡级老年服务中心。2016年,又在村民小组层面建立“老年之家”,形成覆盖乡、村、组的三级服务体系。
2015年,为充分的发挥党组织引领作用,白果乡老年服务中心成立退休干部党支部。三级服务体系通过退休干部党支部把握发展趋势,村级老年协会落实具体服务,组级老年之家延伸服务触角,实现了养老服务的全域覆盖。目前,全乡已建立1个老年服务中心、12个村级老年协会和多个老年之家,服务网络覆盖逾3000名农村老人。
为确保互助养老模式健康发展,白果乡坚持以党建为统领,探索建立“一学二帮三娱乐四结合五示范”运行机制。该机制以“一学”为基础,定期组织会员学习政治理论、法律和法规与实用技术,推动老有所学;以“二帮”为核心,建立会员之间、会员与留守老人之间的结对帮扶关系,实现老有所依;以“三娱乐”为纽带,开展体育运动、文化体验等休闲活动,促进老有所乐;以“四结合”为路径,引导老人参与村级发展、环境整改治理、乡风文明和民主管理,体现老有所为;以“五示范”为导向,鼓励老人在陋习、弘扬新风等方面发挥表率作用。
这一机制通过村务公开栏、宣传墙、微信群等渠道常态化推进,形成了一支政治坚定、乐于奉献的老年服务党员骨干队伍,确保了养老服务的持续活力。
白果乡的创新实践取得了很明显的成效,互助养老模式不仅解决了基本养老服务供给问题,更激活了老年群体的人力资源和社会资本。例如,退休兽医曾永志与74岁夏朝国结对后,既指导其发展养殖业实现增收,又在其突发疾病时及时施救;退休干部周源锡长期为26位老人义务理发,年均服务160余人次。
此外,老年协会还热情参加乡村治理,组织老人参与环境整改治理、文明建设等公共事务,既拓展了老年群体的社会参与空间,也增强了社区凝聚力。目前全乡已建立342对“互助对子”,形成了良性的互助循环。
白果乡的实践表明,破解农村养老难题一定要坚持党建引领,充分的发挥老年群体的主体性,其“蜂巢式”三级网络既保证了服务的广泛覆盖,又实现了资源的精准投放,为农村养老提供了可复制的基层治理经验。这一模式的成功得益于三个关键因素:党组织在资源整合、方向把握中的核心作用;对本地社会资本与文化资源的充分发掘利用;多层次、网络化服务体系的构建。未来,这一模式有望在更广范围内发挥示范效应。
,BB贝博吧